加强效能建设
必须在提高个人素质上下功夫
事业的成败,关键在人,关键在干部职工的能力素质。我们每个干部职工要清醒地认识到,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加速变化,“知识恐慌”和“本领恐慌”的现象在我们干部职工队伍中正不断凸现,一些同志面对复杂问题缺乏应有的处置能力,有些同志缺乏独立作战能力,有些同志处理事情不规范、不到位等等,这些都与个人素质修养有关。我站要建设一支专业化、科技化和廉洁化的干部职工队伍,必须在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上下硬工夫。每个干部职工都要确立“三个理念”,即“学习是为自己最大投资”理念;“学习好才能工作好,学习是为了工作”的理念;“敬业是对自己最高的收益”理念。下决心,定措施,“努力学习、学习、再学习”、“努力提高、提高、再提高”,使自己全面加快知识更新,优化知识结构,丰富知识储备,真正做到干一行、爱一行、钻一行,努力使自己成为本岗位的行家里手。
怎样才能抓好学习呢?笔者认为,抓学习必先立标准。标准反映学风,影响成效。缺失标准的学习,势必消极应付,浅尝辄止,流于形式。因此,我们在学习上要确立“高标准”的意识,靠“高标准”端正学习态度,靠“高标准”,激发学习潜力;靠“高标准”,加快知识积累的过程。高标准地抓好学习,才有可能为机关效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人员素质保证。
要把学习的高标准定在热情持久上。抓学习切忌态度忽冷忽热,标准忽高忽低。要立常志,有恒心,使“恒劲”。要用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来激发和保持学习的持久热情。“三站”干部职工承担着一个区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,责任重大,需要更多的知识,更强的能力。如不搞好学习,对建设法律法规理解不深,执行就会打折扣,管理就会留下质量安全隐患;不搞好学习,遇到施工现场复杂的质量安全问题就会拿不出处置措施,就会失去监督权威;不搞好学习,工作再努力,思维水平和决策能力也只会在低层次徘徊。可以肯定地说,能否保持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,是勤还是惰,是衡量一名公职人员够不够资格、有没有发展、能不能干事的重要标志。俗话说:“久旷之宅,必为鬼域所寓”。一个党员干部或职工不注重读书学习,脑袋空空如也,消极落后的东西必然要充斥进来。学习上的滑坡,往往是思想、道德和工作滑坡的开始,综观社会一些走向歧路的人,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厌倦学习,思想由空虚到蜕变,要以此为警示,长期绷紧学习之弦。
要把学习的高标准展示在坚毅刻苦上。学习是个苦差使,不洒下辛勤的汗水,就不能摘取知识的硕果。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克服困难、刻苦学习的光辉典范,从中可以汲取无穷的精神力量,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,多数同志很难有大块时间用在学习上。要采取“挤”的办法,把零碎的时间利用好。我们可以算笔帐:如果每天抽1小时自学,能读1.8万字,一周7天读12.6万字,一个月可读50万字,一年的阅读量可达600多万字,相当于20多本30万字的书!可见,把闲暇时间用好,效果是非常可观的。要列出学习时间表,再忙再累,也要逐一落实,扎实推进。学习的过程中,一定会有不少“拦路虎”,要发扬“攻城不怕坚,读书莫畏难”的精神,不断攻克难题,探求真知,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。
要把学习的高标准体现在与时俱进上。学习需要与时俱进,这既是标准和要求,也是学习的方向。随着社会科技进步,建设工程领域中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材料、新规范、新标准等越来越多,这就要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,做到“厚积薄发”,把自己培养成为知识的“多面手”,既懂工程质量管理,又懂施工安全管理,又会推广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规范等。要提高个人综合素质,既要注重学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知识,还要学历史、学政治理论、学经济、学科技、学管理、学法律,学习一切需要的东西。博学是一种储备和投资,是随时为单位承担更重要工作的准备。当然,讲究博学也要“慎学”,有些同志对社会上一些伪科学产生兴趣,对此,应该引起高度警惕。
要把学习的高标准落实在实际应用上。“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”。不被应用于实际的知识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。所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高标准抓好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孙子说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。学思结合是知识转化的重要环节。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要认真进行梳理,进行综合思考,使其连为一体,融会贯通。知识的转化关键还是要多到基层,多到工地去“对接”,寻找新知识与施工现场实际的结合点,一面向施工现场群众虚心学习,一面在群众中传播新知识,运用群众的智慧和经验、集体的力量,调整自己的新思路、打开新局面。在知识营养的有力支持下,逐步使自己思想有观点、工作有办法、落实有措施、监管有成效。总之,学习要有目的地学、有计划地学、有针对性地学,缺什么要补什么,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,学习联系问题,把学习同解决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问题、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等问题结合起来,以取得实实在在的学习效果和工作效果。
(供稿:瑞良、永刚)